文章列表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首選用藥
1
慢性腦供血不足
慢性腦供血不足主要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部血液供應低于生理需求量而引起的輕度腦功能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失眠、心煩、耳鳴、記憶力減退等。慢性腦供血不足發病率高,據統計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國內外醫學家經大量研究發現,慢性腦供血不足后果嚴重,易發生腦梗死和認知功能障礙--癡呆,因此,其被稱作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2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中西醫認識
西醫認為,慢性腦供血不足發病原因首先是血管因素。正常情況下,給大腦供血的血管有兩套動脈——頸動脈系統和椎動脈系統,任何引起這些血管管徑變小或管壁變硬的疾病,都可能導致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生。常見的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等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其次還有動脈炎、動脈狹窄等。第二是血流動力學因素。例如,血壓過高(超過160毫米汞柱)或過低(80毫米汞柱)都會因大腦的血流量減少而不能確保腦組織的正常供血。第三是血液成分的變化。例如,血脂紊亂、血小板增多癥、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酒精刺激等都可以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減少腦組織的正常供血。第四是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即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脫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隨血流到腦部小動脈而堵塞血管,則會出現腦局部供血不足。
而在中醫學看來,本病屬于中醫學的“呆癥”,“健忘”,“虛勞”,“善忘”等范疇,且多以中醫的“虛癥”表現出來。中醫學認為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功能失調關系密切,基本病機是髓減腦消,神機失用,腦髓空虛,氣血不足致心神失養。多表現為本虛標實,以心肝脾腎虛為本,痰瘀內生,氣血逆亂為標。
總體而言,慢性腦供血不足發病原因主要還是與血液的流變異常有關,使血液出現“濃、粘、凝、聚”等癥狀;另外血管壁受損,導致官腔狹窄、變細、血管阻力增加使血流量減少,也可引發腦供血不足。因此針對其病因,對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治療主要還是要從改善血液的流變情況,如抗凝,抗血小板等,另外也要從改善血管微循環,擴張血管,增加供血量等方面用藥。
3
腦得生---慢性腦供血不足的首選用藥
一產品概述
腦得生丸(濃縮丸)主要成分為:三七、川芎、紅花、葛根、山楂(去核)。本品借助現代濃縮技術精制而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醒腦開竅等功效。它克服了傳統劑型藥物有效成分利用率低、口服劑量大、起效緩慢等缺點,使得本品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服用劑量小、顯效迅速,在治療腦血管病及后遺癥方面顯出更加卓越的效果。
二切中病機---本虛標實
三清養活化血通絡
一清=清痰濁
中醫膏脂論:以膏概脂;《靈樞五隆津液別論》“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于骨空,補益腦髓,下流于陰股。”;《素問生氣通天論》“膏粱之變,足生大疔。”;《素問通評虛實論》“仆擊、偏枯,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方中川芎燥濕散郁,山楂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
二養=養血氣
1,北人參,南三七。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
2,葛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
3,葛根補氣升清養,三七養血補血又活血。
三活=活血絡
1,川芎:血中氣藥,通行十二經,上達顛頂,下入血海,行氣活血;
2,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治經閉,癥瘕,難產,死胎,產后惡露不行、瘀血作痛,癰腫,跌撲損傷。
四化=化瘀結
1,三七: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2,川芎:調眾脈,破癥結宿血;
3,紅花:治口噤不語,血結。
四功效全面,藥效強大
4
血管通,腦得生
公眾號:百氏福藥業